崇阳遍地有工匠关于崇阳传统手工艺及能工

文章来源:视神经乳头炎   发布时间:2021-10-27 14:29:44   点击数:
 最好的自制诊疗白癜风的食谱哪里有 http://www.ekubook.net/zjjz/lcbx/5.html

◆◆◆正文开始的地方◆◆◆

崇阳遍地有工匠

——《关于崇阳传统手工艺及能工巧匠状况的调研报告》摘选

-崇阳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

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农耕文明的重要遗存。巧夺天工的技艺手法,层出不穷的呈现形式,纵使千年流转,依然熠熠生辉。在崇阳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间手工艺及众多的能工巧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崇阳县传统手工艺的历史绵延和文明遗存

民间手工艺人,在中华文明的积淀流转中,薪火相传,推陈出新,绵延数千年,成为文明史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元素。民间“九佬十八匠”,即是各行各业手工艺人的俗称。囊括了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阄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等“九佬”,及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伞匠、流匠、皮匠、织布匠、铸造匠、窑匠等数十种手工艺人。

(一)崇阳传统手工艺的千年流传

历史上,崇阳手工艺人植根乡村,游走四方,有工则工,无工则农,处于“半工半农”状态。崇阳工匠以手艺谋生,坚持实用与艺术相统一,技艺和产品讲求实用性,服务于大众百姓,亦追求技艺境界,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他们以师承关系为纽带,自成体系,遍布乡埠村落。他们的渊源传承虽多半为口耳相传,亦有从家谱中上溯源头、循谱传习的。如《舒氏族谱》记载:崇阳舒氏木雕历经多年,其传承发展分为3个阶段,一是形成阶段,明清期间是木雕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经第一代创始人的研创发展,不断壮大。二是发展阶段。晚清至民国时期,形成舒氏木雕“细腻滑润,如闺肤润玉”的风格特色。三是继承创新阶段,近数十年来,崇阳舒氏木雕第八代传承人继承了祖先技艺,且不断拓展创新。

据同治志载,清末,我县有知名专业手工业者百余人,在县城、白霓、路口、沙坪、桂口、堰市等集镇开设作坊29家,从事铜器、铁器、木器、雨伞、毛笔、火纸、鞭炮等20余种手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农村家庭手工业则以纺织、竹篾为主。进入民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日渐发达,最盛时全县统计有手工业者人,在城镇开设作坊、店铺家,从业人,且出现钟表修理、油漆、印染等新兴行业,生产出一些工艺精良、享有声誉的名牌产品。如王天云的刀斧、朱洪元的铜器、桂口的油面、王协和的寸金糖等。

年,对城乡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组成铁业、木业、竹业、缝纫、五金、纺染、砖瓦、综合等34个生产合作社。入社职工人。年底,城关镇铁业、木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县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崇阳县地方国营农具厂。

改革开放以来,崇阳能工巧匠成为乡镇企业的顶梁柱,白霓的麻花、棕床,沙坪的钒业、工艺折扇和灯笼,天城的毛刷、竹胶板,石城的精制花茶加工,路口的大理石加工、牛羊养殖等等,都是在当地工匠技术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也因技术革新或守成,市场开拓与能人支撑等,由工匠到工艺、到产品,相继不绝,部分行业则由传统的手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发展。

(二)崇阳传统手工艺遗存的艺术瑰宝

崇阳两千多年的建县历史,使得这片土地上遗存的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积淀深厚,价值巨大。

·青铜工艺

年在大市村出土的崇阳铜鼓,是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其造型奇伟、纹饰粗疏庄重,质地凝重厚实,横式能左右敲击。通高75.7厘米,重42.5公斤,鼓身作饕餮纹,双目突起,两端饰三周乳钉纹,鼓身下部有铜质方座,中空与鼓腹通,其纹饰风格与鼓身同。据专家鉴定,此为殷商晚期铸造,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此外,崇阳还出土了春秋青铜礼器,战国青铜剑、汉币、古铜镜等,无不佐证了在崇阳历史上,曾经有过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精湛和成就。

崇阳商代铜鼓与发掘者程正华

·建筑艺术

境内古建筑遗址遗存较多,据同治版县志记载:“汉下隽县治位于邑西暇心畈,今沿沟里许,有城址可寻,其东曰东关,西曰西关,南为风城岭,崩处出铠甲戈矛之属,西北泉陂市,遗墟长二里许,弥望皆荒冢,为古达岳州驿路”。南唐时(-)县治东迁至天城,历史上九毁九建,康熙十八年()重建,总面积1.06万平方米,有楼、堂、厅、馆及其房屋百余间,旧志谓其“规模直冠武属诸邑”。

沙坪镇宝陀岩寺

宗教寺庙建筑,也体现了匠人的技艺风格。灌溪寺,又名净刹寺,坐落于县城西10多里的寺前,始建于唐初,佛堂、禅院、僧舍占地面积达20余亩,有东库、西庄、花园、劈剑桥、沤麻池等,有田产亩,山林亩,曾盛极一时。还有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的岩头寺,唐咸通时期的金界寺,《燃灯录》载为崇阳三祖庭,均规模宏置,佛塔森严,为丛林中不可多得的古寺庙。

沙坪古城的何家大屋,乃制茶集市,几经兴替。于道光二十九年()再次重修,整座屋宇东西长米,南北宽55米,房高8.9米。有房屋余间,面积平方米。屋内有天井48个,均用青石板铺垫,大小堂屋20多个,弄巷交错,楼楼相通,称“走马楼”。墙骑马头,瓦合鸳鸯,雕梁画栋,规模庞大。

白霓镇虎头冲曾家古民居群

白霓镇虎头冲曾家古民居群,基本形制依然完好。建于清同治四年,大小房屋多间,曾有48天井,占地万余平方米。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还有路口的舒家大屋,金塘镇的寿昌县苏维埃旧址、天城镇西庄周家、港口的黄泥塘庞家等。

·水利工程艺术

境内主要遗存为古陂堰,凝聚着崇阳工匠的智慧和建筑技艺,有的堪称建筑艺术精品。陂堰的功能主要是蓄水和引水,较为著名的有石枧堰、华陂、远陂、佛图陂、白泉陂、桂泉陂、龙泉堰、乌石堰、台桥堰等。远陂堰位于高堤河油市、堰下河段的石枧堰规模最宏大,至今保存最完好。

白霓镇石枧堰

青山洞堰十分神奇,已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清同治二年(),地方名士甘公魁茂,因入太平军之嫌遁洞。越三年,观洞中泉流高出河面一丈有奇,遂与甘吴二姓头人合议,集民力筑堰洞中,又在峭壁架陶管百丈,引水灌田,造福桑梓。

大市村大市渡槽

崇阳多山地,易涝易旱。年后,境内大兴水利。现有水渠渡槽50处,其中青山水库配套渡槽8座,以大市、高堤两处最为壮观。大市渡槽,位于青山水库东干渠首32公里的大市村,横跨大市河。大拱为等截面悬链线无铰空腹条石拱,拱厚1.46米,宽4米,净跨75.68米,拱顶高程97.53米。小拱26个,每个净跨5米。渡槽全长米,河床平均高程70米,可过流量6立方米/秒。1年春动工,年6月竣工。投工4万多个,调集周边石匠余名,凿制条石块,立方米,产生了一批名石匠,女石匠。

路口镇雨山航拍

雨山垒石梯地,近年因瑶文化遗址调查而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xmjpy.com/bqzd/14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