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由中国卒中学会、首都医科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峰会(CNS)”在北京拉开帷幕。会议期间医师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神经时讯、健康报、好医生网、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就脑与视觉科学创新中心的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交叉学科的融合等相关内容采访了首都医科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
医师报:脑与视觉科学创新中心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王拥军教授:
脑与视觉科学创新中心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医院联合成立,目的是将北京市的两个优势学科整合起来,解决患者在遇到交叉学科问题时就诊困难的问题,医院医院神经科的发展。
成立脑与视觉中心主要是因为:
第一,视觉不仅仅是眼睛的问题,视觉神经源于大脑,神经科不进行研究对于整个神经系统将是一个缺憾。
第二,一些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病、肿瘤,通过眼科的一些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目前,进展最快的是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未来的一种诊断方式是直接检查眼睛,aβ蛋白在脑部沉积的同时,也会在晶状体沉积,可以通过眼部AI系统进行诊断。方便诊断的同时,也避免了应用荧光素进行脑部检查对患者的伤害。
第三,眼科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息息相关,如典型的视神经脊髓炎,累及脊髓与视神经,但是患者出现脊髓症状会到神经科,出现视觉症状就会先看眼科。
希望通过学科的联合,解决患者在遇到交叉学科问题的时候得不到帮助的问题。
医师报:中心下一步会有什么计划?
王拥军教授:
今年计划重点做三件事:
第一,先建设好两个学科的临床部分,医院眼科将重新架构,并引进一批神经眼科人才。
第二,中心成立后计划在浙江丽水的队列研究中加入眼科设备,研究通过眼底照相或AI技术预测脑部疾病。
第三,共同研发通过眼睛诊断脑疾病的转化平台,目前计划首先研究老年痴呆患者蛋白沉积在眼部的识别。
医师报:年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研发了AI神经辅助诊疗系统,目前系统在日常的诊疗中发挥哪些作用?另外,AI系统对急性肺炎也有一些辅助作用,今年在新冠疫情下是不是有一些帮助?
王拥军教授:
中心的第一个产品是脑肿瘤的人工智能诊断,已经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三类医疗器械证,也是中国第一批AI产品的医疗器械证,也就是说未来政府将按医疗器械管理AI产品,医院可以按照医疗器械购买AI产品,这更有利于推广。目前,正在等待审批的还有脑出血的血肿扩大诊断系统、动脉瘤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脑血管病的辅助治疗系统。
另外,预计12月份还将推出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系统iStroke,有望取代美国的RAPID。RAPID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产品,但是应用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数据传输到美国总部,存在数据安全问题。目前,iStroke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最后验证,预计未来将全面取代RAPID,应用于急诊室,将成为决定患者溶栓或取栓的重要决策性软件。
新冠肺炎期间我们联合医院及武汉的同事,用一两千张的新冠肺炎和其他肺炎的CT片紧急研发了一个CT影像诊断系统提供给武汉,使患者在做完CT之后不需要医生再一一看片诊断,1秒钟自动出诊断报告。在国家工信部举办的同类产品比赛中,这套系统的诊断率为全国第一。目前,医院安装了这套诊断系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今年的会议有哪些亮点?
王拥军教授:
这次会议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更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之间的融合。盘点三十几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我们会发现获奖者基本都是来自于交叉学科。国家脑计划的布局也是涵盖了数学、生物、医学等多领域,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本届会议第一次在医院院外举办,第一次设立分论坛。以往受场地限制,没有设立分会场的条件,本届会议第一次设置了分论坛,目的是把大家需要的知识尽可能展现出来,为了方便大家能够有效获取所需知识,本届会议分立了23个分会场。
第三,组织更多的医务人员及联盟单位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争取更多的优秀人才,组织申报国家脑计划团队。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十四五”计划将会对科技布局有较大的调整,希望联盟单位能够适应国家“十四五”的调整。
神经时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医院主要是在哪些方面进行应用?
王拥军教授:
第一,医院的管理是大数据管理,医医院大数据管理中心——天坛大脑支配。院里的每一间手术室、每一个就诊号以及每一个等待区的排队情况,都会在天坛大脑上展现,所有工作由天坛大脑支配。医院是医院,医院的整体流程设计均由数据驱动,包括每天留多少个过渡病房、提供多少核酸检测等。
第二,医院是国家质控中心,有多万个神经系统疾病病例,政府管理的医院30%的数据全存放在这里,是中国医疗质量与安全报告的核心数据,为国家卫建委的决策提供支撑。
第三,大数据驱动新药物的研发。天坛搬到新院区后,已经研发了4个新药品,这些药品全是应用大数据研发,应用大数据研发药物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另外,利用大数据还能更快的发现靶点。
第四,把大数据应用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需要数据的支撑,纳入的数据越多诊断的越准确。人工智能不是本身有多聪明,而是“学”的病例多,与医生一样,看得多,经验就多。而与医生不同的是,医生看一个病例可能需要花半个小时,人工智能在收集了该类数据后可以非常快速的做出诊断。
健康报:您觉得多学科交叉在具体的实践中有哪些困难?
王拥军教授:
真正的学科融医院做较大调整,现在大多数学科交叉,就是几个科的医生进行会诊。
医院自年新建病房开始,就没有传统内外妇儿的概念,完全按多学科建设,以疾病和器官为核心。比如血管中心,内科、外科、介入科全在一起,相互联系,能真正做到融合。
年赵院士牵头成立了心脑共患病中心;今年6月1日成立了神经心脏中心,医院医院的神经和心脏联合的平台。
学科医院架构的改变,老的医疗机构没有空间调整架构,内科、外科可能分别在两个楼,很难融合,医院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学科融合之后,管理架构的调整对于院长是个巨大的挑战。比如科室是主任负责制,还是主诊医生负责制;首席专家说了算,还是主任说了算。
好医生网:医院神经外科作为一支独秀,有很多高新的技术、先进的理念,这医院和医生?
王拥军教授:
目前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联盟,联盟内的家医院未来将医疗同质化,用我们的技术、标准及sop进行人员培训,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通过内部通道直接将患者转诊到我院。也通过联盟的方式把分级诊疗落地。
第二,人工智能研发是为了医疗同质化,把医院的某一专家派到家医院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研发一个智能的机器专家,医院引进机器,就相当于配备了一个专家、一个图书馆,达到医疗均质化。
第三,医院内部也在做线上教育,让更多的医务人员能够学习到医院最新的诊疗技术。
新华社:人工智能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落地?
王拥军教授:
人工智能的落地目前是通过三种方式:
第一,已经研发成功的产品,各个医疗机构可以采购。如脑肿瘤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已经有近家医院安装了该系统。
第二,每年向西部地区捐赠设备,尤其是西部的县级医疗机构,今年已经对贵州等地基层医疗机构及国家卫医院进行了捐赠,下一步计划将向甘肃和青海的医疗机构捐赠。
第三,通过科技合作促进落地,比如脑血管病诊疗辅助系统,我们与全国80家医院合作,医院。
原标题:《专家访谈
人工智能引领医疗学科融合协同发展——记第四届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峰会大会王拥军教授专访》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