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方续命汤全集

文章来源:视神经乳头炎   发布时间:2021-8-10 13:03:15   点击数:
 

  麻黄(去节.先煮掠去沫.焙.一两半)独活(一两半)升麻(半两)葛根(半两)羚羊角屑(一两)桂心(一两)防风(去叉.一两半)甘草(炙.一两)   治风痉,口噤不开,身背强直,发如痫状。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上咀,每服六钱匕,水二盏,浸一宿,明旦煎取一盏,去滓温服,衣覆避外风。   每年春分后常服二三剂,即不患天行伤寒,及诸风邪等疾。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续命汤   麻黄3两(去节),防风两,石膏(碎,绵裹)1两,黄芩1两,干地黄1两,芎?1两,当归1两,甘草(炙)1两,杏仁40枚(去皮尖双仁),桂心两。   《外台》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大痹,一身不随,或半身一手一臂,口不能言,习习不知人,不觉痛痒;并疗上气咳逆,面目大肿,但得伏,不得卧。

二   1.《医门法律》:痱即痹之别名也,风入而痹其荣卫,即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也。然营卫有虚有实,虚者自内伤得之,实者自外感得之。此方则治外感之痹其荣卫者,故以得小汗为贵。然已变越婢之制,而加芎、归养血,人参益气矣。其内伤而致荣卫之痹者,于补气血药中,略加散风药为制,更可知矣。   .《金鉴》:赵良曰,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感之。如《内经》所谓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之类是也。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虚者不可以实治,治则愈散于气血。今此方明言中风,痱是属荣卫之实邪也,故用续命汤,乃麻黄汤之变者,加干姜以开血受寒邪,石膏以解肌受风邪,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肿者亦为风寒所致也。编辑本段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4升,服1升,日再服之。当汗出,气下自覆,当慎护风寒,不可见风   日本出土刻有“西州续命汤”的木简摘 摘要:近日查阅资料发现,早在00年4月4日,日本奈良县檀原考古学研究所曾经发布,他们在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飞岛京庭苑迹中,出土了6枚木简,其中1枚长1.5cm,宽4cm,上载“西州续命汤”,所书文字,一面为:“麻黄六西州续命汤石膏二两”;另一面为:“富蹄二两杏人卅枚乾薹三两(其)(以)水九(升)”(见封底)。据称这是日本至今为止最古老的处方笺.

三《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大续命汤麻黄芎藭各90克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甘草各30克杏仁40枚上九味,唆咀。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以水1升,煮取毫升,分三次服。《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千金》卷八:大续命汤独活3两,麻黄3两,芎?1两,防风1两,当归1两,葛根1两,生姜1两,桂心1两,茯苓1两,附子1两,细辛1两,甘草1两。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上(口父)咀。以水1斗升,煮取4升,分5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减麻黄,不汗者,依方;上气者,加吴茱萸两,厚朴1两;干呕者,倍加附子1两;啘者,加橘皮1两;若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1枚;心下惊悸者,加茯苓1两;若热者,可除生姜,加葛根。《千金》卷八《千金》卷八:大续命汤麻黄8两,石膏4两,桂心两,干姜两,芎?两,当归1两,黄芩1两,杏仁30枚,荆汤1升。中风暗哑,昏迷不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卒然暗哑,五脏偏枯贼风。妇人产后中风。中风肥盛,多痰多渴,肢体不遂。风中五脏,舌纵难言。《千金翼》有甘草。《千金》卷八《外台》卷十八引《深师方》:大续命汤当归两,芎?1两,桂心1两,麻黄两(去节),芍药1两,石膏1两,生姜3两,人参1两,防风两,黄芩1两,杏仁40枚,甘草1两(炙)。上切。手足挛急及不随;苦脚气上;中风,四肢壮热如火,挛急,或纵不随,气冲胸中。脚气痹挛不随,风毒攻四肢,壮热如火,头项挛急,气冲胸中。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4服。《外台》卷十八引《深师方》《医学入门》卷八:大续命汤肉桂分,附子分,石膏分,防己分,麻黄4分,防风4分,龙齿4分,生姜4分。痫病,角弓反张,窜视,口噤,吐沫。水煎,加竹沥7匙,生地汁5匙,频服。《医学入门》卷八《圣济总录》卷七:大续命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3两,石膏(碎)两,防风(去叉)两,干姜(炮)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芎?1两,甘草(炙)1两,白术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去芦头)1两,紫石英半两,杏仁35枚(去皮尖双仁,炒)。上为粗末。中贼风,急强大呼,身体疼痛。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良久再服。《圣济总录》卷七四《金匮要略》续命汤小议笔者按:此文乃根据恩师临床带教的讲话录音整理。恩师是岭南地区少有的经方实践家、临床家,笔者有幸侍诊其旁,目睹恩师善用经方,疗效卓著的事实。今把老师的部分讲话录音整理出来,以供各经方爱好者参考。续命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病治第五》篇后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藭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中风一证,从病因学来说,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故《金匮》、《千金》、《外台》等均主续命汤为治。金元以后突出以“内风”为主,为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点,如刘、李、朱三子,一主“心火暴甚”,一主“正气自虚”,一主“湿痰生热”。至明代王履提出应分“真中”“类中”,张景岳更倡导“非风”之说。应该注意刘、李、朱三子,虽给有所主,但仍不敢轻率否定续命汤治中风的实践,所以倡导“非风”的张景岳为了证明自己的立说正确,批评他们说“独怪乎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而何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自此,续命汤便逐渐退出治中风的行列。时至清代叶天士更明确提出“内风”一词,并且指出中风乃“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则完全摆脱了温散的痕迹。清末民初的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更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本病是气血上逆,直冲犯脑,肝阳暴涨。近代几乎视续命法治中风为大忌,张山雷在《中风斟诠》中极力抨击续命等方,病抨击喻嘉言、陈修园仍然引用此方“论者新奇,病者无命”。冉雪峰更谓以风药治中风“数千年来暗如长夜,不知枉杀多人,”(见《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陆渊雷虽非否定,但叹曰:“唐宋以来,医书未见方之治验,(原指另一中风附方:候氏黑散)知黑散之不用之矣。”甚至连当代经方派大师胡希恕也说:“临床中风用此方当慎”,“本方难以治此病。”必须一提,清代王清任首创补阳还伍汤,近代临床证实治疗脑血管意外,尤其脑梗塞疗效肯定,治法名之曰“益气化瘀”,然试观方中一派辛温活血药,实在有点续命法之痕迹也。即便如此,也遭张锡纯警告:“治偏枯者不可轻用王勋臣补阳还伍汤。”近代关于本方的临床研究不多,新版的《金匮要略讲义》对此方只字未加解释,《方剂学》、《内科学》教材均无录入,钱超尘等主编的《张仲景研究集成》(年9月第一版)该书上下册共页,约万字的巨著,号称“既是对仲景学说的历史总结,又是后世研究成果的全面显示。”但也没有辑录续命汤的相关资料。近世仅见有零散之医案报导,如赵锡武、赵守真、王占玺、吕秉仁,曹华勋等治案,均效速而灵验,又据《日本汉方医学》载:曲直濑玄朔于年用此方治愈天皇的脑中风。而使我注意此方是通过余国俊著的《中医师承录》(年4月第一版)和《我的中医之路》(年6月第一版)。此两本书记述了他师徒三代运用此方治疗急性脊髓炎、脑干脑炎、格林-巴利综合症和氯化钡中毒的多例验案。效如桴鼓,言之凿凿,一反千载之冤案。早在年《中医药学报》第四期,余医院老中医江尔逊已撰文讨论过此方,却未引起世人重视而已。

犹有趣者,近阅田原著的《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年3月第一版)书中李可老先生一反他在《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治疗中风用镇肝熄风汤之类的观点,却大力推崇续命汤,并且说“镇肝熄风的办法,没有治愈过一例中风病人,一个都没有,急性的他们也就不过来”,并且说自己两夫妇近患中风,一齐服用小续命汤好了,作者田原说:“要不是您慧眼把它使用出来,也许更没有人知道它了,精华往往就这样错过了。”现在较少人知道此方是事实,但不是李老先生“慧眼”把它使用出来的,而李老先生恐怕也是在余国俊推荐之后,才留意此方罢了。

众所周知,现本《金匮要略》是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残旧书简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即《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经林亿等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由于《伤寒论》部分已有王叔和编次本,故林亿等就删去上卷《伤寒论》部分,只保留中、下两卷,但该残卷有些“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因此把其它著作中收录的仲景方或近似仲景方补上,附于篇中,如续命汤便是从《古今录验》中辑录出来的。

但此方是否仲景方,后世有所争议,王焘、孙思邈都认为是仲景方,《千金翼》说:“此仲景方,神秘不传。”但张景岳却认为“非仲景方。”姑勿论是否仲景方,唐代之前此方在临床上治疗中风是非常普遍的,从古方书以“续命”为名的方(大、小、西州)有二十多首,大致为几类药物组成:一、辛温类:麻黄、桂枝(桂心)细辛、独活、干姜、附子、防风、生姜;二、养血活血类:当归、芎藭、芍药;三、补气类:人参、白术、甘草、茯苓;四、寒凉类:石膏、黄芩、葛根、荆沥;此外还有:杏仁、防杞等,但要注意,所有续命汤都有麻黄、、桂枝(桂心)、芎藭、生姜或干姜。后世把纯用温药称为热续命,加入寒凉药的称为凉续命。

从唐代以前的方书,可以看出续命汤是一首非常通行的治中风风痱的主方,《外台秘要》说:“诸风服之皆验。。。。。此方为诸汤之最要”。翻开《千金》、《外台》可以看到治风的方剂,即使不称“续命”,但方中药物,多是类同续命。

续命汤的组成,后世看之,奇特难明,诚如余氏之师祖陈鼎三说:“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此方既有辛温发散,又有补益气血,既有寒凉清热,又有温里扶阳。最令后世誉之者,引经据典,多方诠解,为了证明此方之妙,从《内》、《难》寻找依据,对有利自己意者铺陈发挥,于经理不合者则弃而不论。大多认为发散风寒,调和营卫。余氏师徒的解释则曰:“本方重在以石膏、干姜并用,而调脾胃之阴阳,盖因风痱以四肢突然瘫痪为特征,而主四肢者何?曰:”脾胃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合脾病不得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作者又对”脾病四肢不用“作进一步诠解,认为“病”字不能看作“虚”字,后世医家多数在“虚”字上做文章,如李东垣等认为脾气虚是也,所以余氏认为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升,为主降,相反相成,四肢才能得禀水谷气,风痱是脾病,脾病则升降失调,所以用干姜之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外宣通之力。石膏辛微寒而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能,所以本方用此二味,调理脾胃之阴阳,俾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均得禀水谷气矣,此治风痱之本也“。把此方、证解释得既合乎经典之意,又与众不同,似乎高深莫测,无械可击。若确如此理,则唐以前多首续命汤无干姜、石膏者又作何解释?

又有人认为续命汤可治六经中风,随经加减,如《医方集解》又有六经加减法:麻黄续命汤、桂枝续命汤、白虎续命汤、葛根续命汤、附子续命汤、桂附续命汤、羌活连翘续命汤等更是揣度臆造。

其实,诸续命汤为何于辛热药中配用寒凉之品,《千金方》早已昭然,孙氏说:“凡风服汤药,多患虚热翕翕然。”所以加入石膏、黄芩、羚羊、麦冬、天冬、生地、石斛、地骨皮、竹沥、葛汁、荆沥等用意浅而易见,这些寒凉药原是姑且制燥之品,后世却渐渐变为风之大法,如育阴潜阳、凉肝熄风等。难怪徐灵胎曰:“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矣“,陈修园也说的好:”越汉季,有南阳,辩六经,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人百病,首中风。。。。。开邪闭,续命雄,回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技。“

续命汤主药是麻黄,《本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瘟证,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归纳起来麻黄的功用有:1、解表发汗;、利水消肿;3、平喘止咳;4、温经通阳;5、活血祛瘀。

麻黄一药常用于肢体不用,肢节疼痛等。仲景方除本方外如:麻黄汤、葛根汤、麻黄加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大青龙汤、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后世之阳和汤等均可治肢体不用或肢节疼痛。就以麻黄汤为例,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所谓麻黄汤八症,有四症是“痛”的。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本来头痛,项背强几几最适宜用麻黄,但有些病人易汗出(对麻黄的副作用也敏感),故不得已才不用麻黄,只用葛根,因而第14条才用一“反”字;常人是无汗的,不常之人才汗出,只好用桂枝加葛根汤了。

麻黄发汗作用,主要在麻黄碱,麻黄碱可致汗出、心悸、烦躁,故仲景先煮去上沫,主要是针对麻黄碱。续命汤类方用麻黄,不在于其发汗,而取其温通。方后云“汗出则愈”,说明是药物的作用已达到“知”的程度而已。因此,续命既然不在乎发汗,病因也就不一定是“外邪”了。就以我院多发性硬化一病例而言,病人8月份发病,10月份才接受此方治疗,以外邪来解释似欠通。

又观乎仲景用麻黄除先煮去上沫外,往往能配伍桂枝则配桂枝。仲景二十多首麻黄剂有14首与桂枝同用,其实主要是为了减轻麻黄致心悸的副作用,即监制作用,而非单纯的“协同”作用。《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所谓的发汗实指麻黄剂,其它的发汗是不会致心悸的。用桂枝甘草是减其致心悸的副作用。

麻黄用于平喘恩师一般用6-10克,用于温通、发汗则15克以上,同时对麻黄的耐受量因人而已,一般可从小量递增,有报导麻黄中毒量为30-45克,恩师最大量用至30克。如病者服药后,烦躁不寐,可嘱咐病人上午服药。

本方证如原文所述,“中风痱”,是其证,治中风是扩展了其用。《千金要方》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瘅。。。。。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金匮》中风篇第一条明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因此,可视风痱为广义的中风之一种,而半身不遂者为中风。

本方证曰:“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受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实与今之脊髓神经病变等相似,如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等。有类后世之“痿证”,不等同于脑血管病,可见古人是经过细微的观察和反复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非后世的推理,忆度可比。

《内经》所述痿证涉及三端:一“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二“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经张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三“脾病则四肢不用”。后世有据脏腑辨证增加肝肾亏损等,而本方则有别于上述各类。由此更知仲景一脉,非《内经》一派。从恩师所治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颈椎病、强直性脊椎炎、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风湿、类风湿等,均收到不同程度的疗效,更体会到麻黄剂的临床应用是有很大空间的。五《删补名医方论》之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麻黄 桂枝 石膏 干姜 杏仁四十枚 川芎 当归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以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自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脉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赵良曰: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感之,如内经所谓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之类是也,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虚者不可以实治,治之则愈散其气血,今此方明言中风痱,是属荣卫之实邪也,故用续命,续命乃麻黄汤之变者,加干姜以开血受寒邪,石膏以解肌受风邪,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肿者,亦以为风寒所致也。六《圣惠》卷二十二:大续命散麻黄1两(去根节),人参1两(去芦头),黄芩1两,赤芍药1两,芎?1两,甘草5钱(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防风1两(去芦头),桂心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上为散。柔风,皮肤缓弱,四肢不仁,腹内拘急,骨节疼痛。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圣惠》卷二十二

七《千金》卷八:大续命散麻黄1两,乌头1两,防风1两,桂心1两,甘草1两,蜀椒1两,杏仁1两,石膏1两,人参1两,芍药1两,当归1两,竹茹1两,黄芩1两,茯苓1两,干姜1两。上药治下筛。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或卧苦惊如堕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夜多异梦,悲愁哭泣,忽忽欲走。《千金翼》本方无(艹闾)茹,有芎?。《千金》卷八八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续命汤处方麻黄(去节.一钱)人参(去芦.一钱)黄芩(一钱)芍药(一钱)甘草(炙.一钱)川芎(一钱)杏仁(去皮尖.麸炒.一钱)防已(一钱)肉桂(七分)防风(一钱半)附子(炮.去皮脐.二钱)功能主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言语蹇涩。用法用量上作一服,用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远服。中风无汗恶寒,倍加麻黄、防风、杏仁;中风有汗恶风,加桂枝;中风身热无汗,不恶寒,加石膏、知母;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加葛根;中风无汗身凉,倍加附子,加干姜;中风有汗无热,倍加附子,加桂枝。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九《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小续命汤处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藭杏仁各3克附子克防风45克生姜15克制法上十二味,哎咀。功能主治治中风垂危,身体缓急,口眼喎斜,舌强不能言语,神情闷乱者。用法用量用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煎取毫升,分三次服。《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千金》卷八(注文)引《胡洽方》方名小续命汤别名续命汤、黄芩汤、小续命加姜汁汤组成麻黄两,桂心两,甘草两,生姜5两,人参1两,芎?1两,白术1两,附子1两,防己1两,芍药1两,黄芩1两,防风1两半。主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脚气寒中。用法用量以水1斗升,煮取3升,分3服。

十一续命汤(《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七)、小续命加姜汁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千金》卷八(注文)引《小品方》方名小续命汤组成麻黄1两,防己1两,人参1两,黄芩1两,桂心1两,甘草1两,芍药1两,芎?1两,杏仁1两,附子1枚,防风1两半,生姜5两。功效扶正祛风。主治正气内虚,风邪外袭。中风卒起,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謇涩,牙关紧闭,厥冷;或顽痹不仁,风湿腰痛。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张,失音,厥冷。八风五痹,痿厥。产后中风。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用法用量以水1斗升,先煮麻黄3沸,去沫,纳诸药,煮取3升,分3服,良;不愈,更合3-4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加减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临床应用1.历节风:一妇人自汗盗汗,发热晡热,体倦少食,月经不调,吐痰甚多,二年矣。遍身作痛,天阴风雨益甚。用小续命汤而痛止,用补中益气、加味归脾二汤;三十余剂而愈。.中风:罗氏,男,年甫半百,贼风入中经腧,营卫痹塞不行,陡然跌仆成中,舌强不语,神识似明似昧,嗜卧不醒,右手足不用,脉象尺部沉细,寸关弦紧而滑,苔白腻。急拟小续命汤加减:净麻黄四分,熟附片一钱,川桂枝八分,生甘草六分,全当归三钱,川芎八分,姜半夏三钱,光杏仁三钱,生姜汁(冲服)一钱,淡竹沥(冲服)一两。两剂后神识稍清,嗜睡渐减,舌强不能语,右手足不用,脉息尺部沉细,寸关弦紧稍和,苔薄腻。再拟维阳气以祛风邪,涤痰浊而通络道。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小续命汤虽本古方,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方治卒中风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黄必兼杏仁开发肺气之逆满,殊不可缺。.《医方考》: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未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盖病不单来,杂揉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3.《成方便读》: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大队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者,以开其表;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里既不宣,则郁而为热,故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姜、枣为引者,亦假之以和营卫耳。附注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愈;有风疹家,天阴即变,辄合服之,可以防瘖。

十二《普济方》卷三五方名小续命汤组成麻黄半两(制。可去,加葛),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防风(去芦)3钱,芍药、白术(一作杏仁)、人参、川芎、附子、防己。主治中风及刚柔二痉,血气痹弱,不能转侧;小儿惊风,及妇人产后失血,冒昧不知痛处,四肢拘急。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取8分清汁,人生姜汁再煎1-沸,温服,日3服,夜服。加减若柔痉自汗者,去麻黄;夏间及病有热者,去附子,减桂1半;冬及初春,去黄芩。附注原书芍药以下诸药用量原缺。

十三《圣济总录》卷一六一方名小续命汤组成甘草1两(炙),桂1两(去粗皮),麻黄3两(去根节,煎,掠去沫,焙),芎?半两,当归半两(锉,炒),干姜半两(炮),黄芩半两(去黑心),石膏半两,杏仁40枚(去皮尖双仁,炒)。主治产后中风,口面喎斜,手足不随,语涩昏昧。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半,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十四《圣惠》卷四十五方名小续命汤组成麻黄3两(去根节),甘草1两(炙微赤,锉),桂心1两,石膏两,芎?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黄芩3分,当归半两。主治脚气痹挛,风毒所攻,口不能语,咽中如塞,或缓或急,身体不自收持,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能转侧。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散。

十五《普济方》卷九十六引庞安常方方名小续命汤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气实者全用,气虚者一半,以威灵仙代一半),木香1两(不见火),缩砂仁1两,人参(去芦)1两,芎?,甘草(炙)1两,杏仁(去皮尖,炒)1两,汉防己1两,桂心(去粗皮)1两,北防风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川乌(炮)3分,白芍药1两,黄芩7钱,独活1两。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思昏乱,头目眩重,痰涎壅盛,筋脉拘挛,屈伸转侧不便,涕唾不收。用法用量每服3钱半,加生姜5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十六《脉因证治》卷上方名小续命汤组成龙芽草、刘寄奴。主治风积痢。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点个在看,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xmjpy.com/jbbk/13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