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肖翊|摄影报道
童年本应该是美好的,但他们的童年曾经或正在饱受磨难,他们渴望被看见,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
即使身处黑暗,总有人在默默爱着你。
让特殊障碍群体、身患疾病的孩子重回健康、走出困境、融入社会,需要家庭、医院、公益组织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人们可能很难在大街上、地铁公交上,见到独自出行的残障人士。
但如果在早高峰时间,北京地铁的5号线南端,你可能会碰到拿着盲杖出行的梁江波。
多年来,梁江波在地铁里,只遇到过一个盲人,从他问路的声音和使用手机语音读屏功能可以判断出来。
梁江波是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多年的独特存在。
当他戴上墨镜,拿着麦,面对镜头,当起直播主持人时,没有人能看出这个阳光、帅气的男生是一位盲人。他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让更多人看见盲人,让更多人明白、了解盲人的方式不是只能选择盲人按摩。
梁江波不想永远接受父母的照顾,而是想如何照顾好父母。他和在苏州做小儿推拿的弟弟一起,省吃俭用,给父母买了保险。只是,他已经记不清父母的模样。
因先天性视神经萎缩而双目失明,周文晴8岁时被送往离家千里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如今,周文晴报名参加了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目前已被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专业拟录取。
年,在金羽翼残障儿童艺术康复服务中心的介绍下,患有自闭症的康睿成为海报画师。
在妈妈眼里,他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喜欢iPhone手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