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石养生中医名方附组成用药方解

文章来源:视神经乳头炎   发布时间:2021-8-3 13:29:01   点击数:
 治白癜风哪里好 http://www.yimingjj.com/

第一.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第二.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第三.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第四.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第五.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第六.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第七.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第八.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第九.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克、山萸肉克、山药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第十.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我们发布一些食疗方时,经常有人会问,能不能加点糖呢?或者能不能换一种糖呢?

很多人觉得,糖只是一种调味的作料,却不知糖其实也是一种药。

中医认为,甜味的药物都具有补虚、调和中焦、缓急止痛的作用。而具体到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白糖、红糖、冰糖,功效上还是各有侧重。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三种常见的糖,各自有哪些独特的功效,这样我们不仅更能理解这些糖在食疗方里发挥了什么作用,而且在日常搭配食物的时候,也能根据情况来选择。

从化学成分上说,我们吃的红糖、白糖、冰糖都属于蔗糖。

最初榨出来的是红糖,红糖再次加工提炼,出来的是白糖,白糖再次提纯就是冰糖了。

所以红糖的纯度最低,含糖量只有95%,白糖比红糖纯得多,能达到99%以上,冰糖的纯度最高,也最甜。

红糖

补血益气、暖胃驱寒

红糖味甘性温,有补血益气、暖胃驱寒、活血化淤的功效。

补气血+活血化瘀:女性生理期和产后喝红糖水,在补气血的同时,还可以活血化瘀,帮助尽快排恶露和瘀血。

驱寒:外感风寒、痛经也都可以用红糖煲些姜糖水来喝,祛除体内的寒气。我们曾经给大家介绍的驱寒水里有生姜和连须葱白,如果再加上一些红糖,驱寒的效果会更好。

降低糖量摄入:因为红糖的含糖量最低,日常烹饪饮食时如果用红糖来代替白糖,可以控制糖总体摄入量。

暖胃:对于一些脾胃虚弱的人,如果想吃一些凉拌菜,可以加一些红糖来平衡菜的寒凉。平常喝些暖胃功效的汤饮,也可以加些红糖。

注意

因为红糖性温,如果体内湿热较重,或者阴虚内热的体质的人要慎用,吃多了容易生湿热。

另外,黄糖和黑糖本质上都是红糖一类,只不过因为熬制的火候和产地有所差异,所以颜色和形状不一样,但功效基本一样。

白糖

缓急止痛、

促进伤口愈合

白糖味甘微凉、性平,归脾、肺经。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缓急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用来外敷。

缓急止痛:所有甜味的糖类都有一点儿解毒的作用,而白糖由于糖分的含量非常高,效果比较快。

以前,如果有人吃了一些有毒性的东西,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就会给他马上灌白糖水来解毒。

有的人突然肚子疼了、不舒服了,马上喝热的白糖水,都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解醉茶:空腹长时间喝茶出现心慌头晕、心率加快、手足微颤等醉茶现象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些白糖水。醉茶从中医角度看是因为轻度气脱,而白糖可以补气。

促进伤口愈合:白糖还可以外用,可加速创面愈合。当口舌生疮、皮肤溃烂时,可把白糖敷在创面上,有杀菌、促进肌肉愈合的作用。

去嘴唇死皮:双唇干裂起皮,可以在每天早上及晚上临睡之前,先用热毛巾敷唇3~5分钟,用绵白糖在嘴唇上来回摩擦,直到其完全融化,能够滋润双唇,去掉死皮。

冰糖

滋阴润肺止咳

冰糖性偏凉,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作用,特别是对肺燥咳嗽、干咳有很好的清润作用。

冰糖和白糖都是白色,都可入肺经,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但冰糖的功效更明显。

像调理热咳的冰糖雪梨、滋阴润肺的冰糖银耳这些食疗方用的就是冰糖这一功效。如果换成白糖或红糖,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注意

冰糖性寒,脾胃虚弱的不宜饮太多冰糖水,而且冰糖是所有糖类里纯度最高的,所以在饮食中为避免过甜应少放,而且不能给孩子当糖果直接食用。

我们在市场上还会见到一种黄冰糖,它和白冰糖功效上也几乎等同。

虽然介绍了这些糖的功效,但并不是倡导多吃糖。

要知道虽然甘味入脾,但这种甘是那种食物自然有的甘淡之味,一旦过甜,就会化生湿气,阻碍脾的运化功能,滞塞日久,就会逐渐形成痰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

而且过甜的食物也会令脾土之气以一种不正常的形式突然激发,后果就是对肾水的克伐,肾主骨生髓,肾气被克伐,就会直接影响到骨骼的发育,孩子龋齿等牙齿问题,大部分都和肾气不固有关,有研究发现,糖分摄入太多孩子发生骨折的几率也会变得更多。

所以,这些用于调味的蔗糖不是不能吃,而是一定在量上把控好,包括一次用量和一日用量。

因为日常吃的主食、炒菜、汤品、水果里也已经含有不少糖分,所以不建议再给孩子吃含蔗糖高的糖果、点心等甜品。如果孩子特别想吃糖果,粮食发酵做成的麦芽糖是最好选择,因为麦芽糖的甜度远远低于蔗糖,那种淡淡的甜香才是脾土所真正需要的,因此可以调理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但也不能过量食用。

秋季养生膏方。

滋阴润燥膏

中药煎剂:北沙参克、麦冬克、生地黄克、玄参克、桔梗60克、枸杞子克、佛手60克、香橼克、杏仁克、炒白芍克、炙甘草30克、百合克、桑叶克、白菊花30克。

胶类药:龟甲胶克、阿胶80克。

调味药:梨汁毫升、蜂蜜克、冰糖克。

药物加减方法:睡眠欠佳者,加百合至克,另加夜交藤克;食纳欠馨者,加生山楂克、炒谷芽克;便秘者,加火麻仁克、决明子克。

注意事项

感冒、发热、腹泻等急性病忌服;忌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孕妇忌服。

1.将中药饮片放入砂锅中,冷水浸泡约1小时,煎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30分钟,煎出药汁约毫升,倒出。

2.将药渣添冷水继续煎煮,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煮15分钟,煎出药汁约毫升,倒入第1次的药汁中。

3.同上煎煮法煎煮第3次,水烧开后用小火煎煮15分钟,煎出药汁约毫升,倒入前两次的药汁中。

4.把阿胶、龟甲胶放入黄酒中浸泡去腥,待膏溶胀后,倒入煮好的清药汁中。

5.煎煮浓缩药汁,沉淀,离火待用。

6.将梨汁、蜂蜜、冰糖冲入浓缩药汁中,用小火煎熬,不停地搅拌,熬至黏稠状。

7.离火,自然冷却。用洁净干燥的搪瓷罐、瓷罐、砂锅存放。若用砂锅存放,砂锅底最好抹一层麻油。存放于冰箱中。此为1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养阴清肺,润燥止咳。

尤其适用于肺阴不足之干咳少痰或无痰的人群。

温水兑服,1次1匙(约15毫升),第1周早饭前空腹服用1次,从第2周起早饭前、晚睡前各服用1次。

相关链接秋天咳嗽就要吃梨?很可能适得其反(附各类咳嗽食疗方和妙招)

梨,性凉味甘微酸,入肺、胃经,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可见梨的确有润肺止咳的作用,但一定先要辨清寒热才行,梨是属于凉性的食物,即使加热也改变不了属性,所以更适合肺热或温燥症。

而且对于孩子,尤其是脾胃较弱的孩子,就算是热相的咳嗽,吃梨也要慎而又慎,热相稍微缓解就不要吃了,更不能将梨当作保健方来用。因为吃梨太多,很容易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就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当身体有状况的时候,正是要靠脾胃运化的气血形成正气,将邪气排出,所以也要考虑到不要伤害脾胃。

我们首先要了解秋天孩子一般会遇到这几类咳嗽,和引起咳嗽的原因,再来看看梨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梨可以吃,但不能乱吃!

首先我们要了解,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咳嗽是为了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做出的一种机体防御反射动作。也就是说,咳嗽是孩子的一种保护性生理现象,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xmjpy.com/yfzl/1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