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最快的副教授苏炳添,又发论文了

文章来源:视神经乳头炎   发布时间:2023-3-23 18:02:09   点击数:
 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近日,苏炳添等人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发表了评述文《科学训练辅助:柔性可穿戴传感器运动检测应用》。

该文从运动员训练中对各种体征信号采集、分析的需求出发,综述了近些年来柔性电子、光电可穿戴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运动信号检测方法,包括生物电位信号监测、电化学传感监测、光电容积描记法监测等,为我国运动员与体育工作者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可穿戴传感器技术总结,为制定更为精准、可量化的科学训练方法与理论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

苏炳添,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广府人,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博士研究生。男子60米、米亚洲纪录保持者。

以下为论文全文:

科学训练辅助:柔性可穿戴传感器运动检测应用

竞技体育是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竞技体育训练追求运动成绩不断提高,高水平运动员越来越依赖科学定制的个性化训练规划。随着柔性电子、多功能器件集成、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进步,运动传感器逐渐向智能化、多元化、微型化、柔性可穿戴化发展,可以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产生的信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采集,通过构建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运动员的各项生理指标,预测运动员训练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规避运动损伤,为运动员以及教练团队提供科学化的训练方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暨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苏炳添副教授(第一作者)、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陈小平特聘研究员、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李风煜教授合作从运动员训练中对各种体征信号采集、分析的需求出发,综述了近些年来柔性电子、光电集成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运动信号检测方法,包括生物电位信号监测、电化学传感监测、光电容积描记法监测等。为我国运动员与体育工作者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可穿戴传感器技术总结,为制定更为精准、可量化的科学训练方法与理论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相关论文以“科学训练辅助:柔性可穿戴传感器运动监测应用”为题,发表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上。

1引言

百米短跑被誉为竞技体育“皇冠上的宝石”,是国家在体育发展水平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我国以刘翔、笔者苏炳添等为代表的运动员在短跑竞技中不断取得突破,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训练理念的同时,系统性的引进Freelap计时系统、Keiser力量训练、BSXinsigh、肌氧监测、Polar心率监测、Cosmed气体代谢监测等先进的可穿戴式训练分析、评估仪器.通过内部的传感器实时检测和反馈人体活动,对肌肉发力、速度、身体协调性等训练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对呼吸、心率、肌氧、血乳酸等体征信息进行量化的实时监测与分析,监测运动员疲劳度,防止训练损伤,制定科学的体能恢复与训练计划.生化传感主要是监测生物化学信号比如神经信号、化学物质等[1-3],并将其转化为可分析数字化信号.运动传感是监测人的体表微动或全身运动,比如脉搏跳动、心率、关节活动、肌肉活动等[4-8],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等数据化信息.可穿戴传感器是决定当前智能设备功能的关键单元[9-13].短跑运动员在后程跑的训练中(后程降速问题是目前我国短跑相比于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关键短板),需要针对80-90米处的步长、步频、触地时间、爆发力进行精细定量分析的同时,更需要对运动员的呼吸、血乳酸、肌电等生物体征信号进行全程实时纪录与分析.现有的基于视频技术的动作分析在发力、体征监测方面无法进行量化分析,而目前的爆发力、呼吸、乳酸、血氧饱和度、肌电等体征监测设备佩戴舒适性差、灵敏度低,无法实时监测运动员自由状态下的体征信息,也无法获取准确信息,从而严重影响训练效果.

研究调查表明,可穿戴市场份额每年能到达亿美元.随着市场不断扩大,预计年我国的可穿戴传感器设备市场将达到.4亿元.然而,根据上海体育学院与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共同发布的《中国健身趋势》发现[14-15],可穿戴设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xmjpy.com/yfzl/15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