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人物,大家首先会想到帝王将相,帝王首推秦皇汉武,将相首推岳飞和关羽,岳飞的忠和关羽的义超过了他们本身的历史地位,达到了中国人的信仰图腾的地步,特别是关羽,成功升级为武圣和道教中的神仙。
说到岳飞,更同样出名的是他的《满江红》,然而,关于他的这首《满江红》,在学界是有争议的,部分学者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而是明朝人写的,换言之,这是一篇伪作。
这是不是网友的恶搞呢?并非,而是众多历史学家的争论,下面来回顾下这个长达半个世纪的悬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余嘉锡的脑洞
民国时期,是很多人推崇的学术自由期,不过这个有点被夸大了,民国时期的学术氛围并没有格外地轻松,之所以让人有这些误解,尤其是历史学界,主要是陈寅恪。
陈寅恪作为民国四大历史学家之一,留学德国,深受德国兰克史学的影响,兰克史学是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故名。兰克史学基本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认为历史可以认识,但不能完全认识,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
换言之,就是对于所谓的史料不迷信,尽可能找到最贴合那个时代的第一手原始史料,尽信书不如无书,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比如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桃花源隐居,这里的“秦”很多人都觉得是秦朝,因为后面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陈寅恪却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实是障眼法,算是小说家架空时代的一贯手法,《桃花源记》其实有实际的指向性,只不过是陶渊明为了将真实隐去,留下一个虚幻的文本,做成小说家的样子。
他认为避秦时乱的秦是指苻坚所建立的秦朝,而桃花源的所在地则位于商洛崤函之间。
有两件历史事件值得注意,第一是宋朝刘裕派遣戴延之考察洛水,行到檀山坞即返回之事,这件事与《桃花源记》中武陵太守遣人寻桃花源终不得很相似。
第二是晋朝郗鉴为了躲避战乱,带领家乡父老在齐鲁之地的凙山,利用当地的山势险峻和山谷中的平地泉眼安身立命。
所以,这里的“秦”应该是十六国的前秦。
到现在我也忘不掉第一次看这篇文章时候的震撼,陈寅恪真的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虽然现在并没有被所有人认同,但是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
回到余嘉锡那边,他与陈寅恪是好友,肯定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更不用说顾颉刚的“疑古派”,大胆假设整个中国上古史。
余嘉锡对《满江红》的作者问题提出疑问。他在《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十三、《集部》四、《别集类》十一中,对《岳武穆遗文》进行考辩,他提出了四点疑问:
最早传播这首词的是明朝,正统天顺年间一个叫王熙的人,是他第一次公布了《满江红》这首词词,明确说是岳飞的词,但是,没有说明从何而来。这首词有四个疑点。
1、岳飞孙子岳珂所编的《金陀粹编》中的《鄂王家集》,没有这首《满江红》词。
2、这首词从来不见于宋、元人记载或题咏跋尾,而突出于明中叶以后。
3、这首《满江红》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十五年丙申()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据弘治年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
4、《满江红》不题年月,不言作于何地,收录者不说明出处,疑是明人所伪托。
因此,余嘉锡认为,《满江红》是明代人写的,假托岳飞为作者,写进了他的这本学术著作中。
自从这首《满江红》词为世人传诵以来,直到本世纪的三十年代为止,从来没有人对此词是否岳飞所作提出过疑问,清朝后期那么多考据学家都没有提出过疑问,余嘉锡是第一个人。
那么,他提出的这个观点,有什么影响呢?
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因为首先《四库提要辩证》这种大部头的学术著作一般人完全不会去看,更不会去翻阅,所以这个论点就此淹没了。
更何况,当时的抗战时期,岳飞作为中国民族精神图腾有着重要的地位,名将薛岳就是因为从小仰慕岳飞,从军时树立起“精忠报国”思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薛岳”。所以当时也无人敢质疑岳飞。
这篇文章就此默默无闻。
到了年,杭州大学教授、词学大师夏承焘写了论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已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月轮山词论集》中),,再次提出《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这篇文章倒是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今天很多人都把《满江红》的质疑归功于夏承焘,而且讽刺他说他是词学大师,并非历史学家,但其实他的观点都来源于历史学家余嘉锡,只不过把很少有人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