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孚镇袁家滙人文历史文化景区建设

文章来源:视神经乳头炎   发布时间:2021-10-30 15:32:52   点击数:
 白癜风患者如何过元旦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52337.html
关于和孚镇(袁家汇)人文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与和孚本土人文精神特质的调研报告(作者:郑雄)

和孚镇位于湖州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南浔区西部,东与双林镇相壤,西连吴沈门,南靠菱湖镇,北临八里店镇潞村。和孚镇现辖22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全镇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和孚(袁家汇),袁家汇人口。以湖为名。产稻、蚕茧、油菜籽、小湖羊皮、淡水鱼等。有丝织、化工、缫丝、建材、刀具、医药保健品等厂。湖嘉公路经此,水运便利,东距南浔35公里,西距湖州11公里,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中心。年浙江省将湖州市和孚镇和孚古村(袁家汇)列入浙江省第九批古镇村历史文化保护名录。年春笔者与和孚同学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秘书长高炯同志,故地重访,一路考察,参观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访古街市与村落,通过走遍全镇走访袁家汇老街区、与相关人员交谈、查阅文史资料、阅读文件等一系列调研活动,特以和孚镇(袁家汇)人文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为内容,就如何彰显和孚水乡古镇文化魅力,打造美丽和孚新样板,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拟写本调研报告。

一、和孚(袁家汇古镇)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水乡古镇

古镇历史悠久。和孚,俗名袁家汇,旧名湖趺,是市、山、漾的通用名,湖趺市、湖趺山、湖跌漾。“趺”字从足从夫,“足”指脚,“夫”意为“外侧”“外表”,联合起来本义表示“足背”,“足外侧。当我们沿着东苕溪故道龙溪一路顺流北上,过荻港就是一派烟波浩渺的湖漾,远远的在湖的东北方向蜿蜒横亘着一列小山,山一直延伸到湖边,称其为湖趺真的是恰如其分,因此湖趺最早应该是山名。湖趺山即现今的长超山,山高98.5米,为湖州东部水乡平原的最高峰。光绪《归安县志》记载长超山,又名湖趺山。”山上树木茂盛,登高远望四周河漾环布,农舍点点,景色宜人。《统记》云:汉蓟子训隐于余不乡,卒,葬湖趺山。还有元明清各朝古墓:

《吴兴志》其嶺有塔,今圮。湖趺山有三峰(嶺),(民间俗称南峰(嶺)为龙头山,中峰(嶺)为笠帽山,北峰(嶺)为长超山)。《康熙县志》山有净居寺(净业院)。寺西有仙人潭,水清冽洌,山顶有浊水潭,俱大旱不涸,南有半路亭,即寺外山门也,今废。湖趺山据当代有关人士考察发现有汉墓存在,有汉砖出现。山南麓打屌里有石马。湖趺山野山坞出土玉器(汉代),现收藏于湖州市博物馆

和孚横山在府城南十六里,金盖山东。春秋战国《左传》记载: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衡山在吴兴乌程县南,衡山一名《湖州府志(卷十九)》衡山,俗称呼,横山,以其山形横列故名。东西来峙,武康德清之水历其间,北流入于碧浪湖。金盖山东出过官泽水为衡山。山形横亘古谓横曰衡。

秦至北宋《乌程旧志》,袁家汇古置龙亭乡。北宋宋太平兴国年间归安县初置时,辖原乌程之十五乡,并重新划分成十一乡四十八里为归安县,袁家汇置松亭乡,辖五里。后又并顺德乡里五,(乌山里、安仁里、修政里、临苕里、衡山里)于松亭乡。松亭乡辖里十,(乌山、安仁、修政、临苕、松亭、长超、太平、仁化、衡山、逍遥等十个里。注:里(相当于现代村建制)。注:《旧经(乌程旧志)》,指宋太平兴国年间前)有龙亭乡(今和孚),无松亭乡,盖改也。元管长超以下五里,而乌山以下五里顺德乡今并为十。)

元明清延续归安县,袁家汇乃仍置松亭乡。民国初,并乌程、归安两县为吴兴县。袁家汇年置镇建制,乃名和孚镇。为吴兴县属镇。年为荻港乡,年属长超公社。年析置荻港公社,年复置和孚镇。年重兆、长超二镇并入。三镇合一,置和孚镇。乡镇政府治所一直位于袁家汇古集市(镇)。

见《归安县志》记载:袁家汇市,“面临湖趺漾,沿溪为市,帆樯上下相望,市廛数十家”。可见,袁家汇古镇历史悠久,经济一直繁荣,人文底蕴深厚。年电影《林家铺子》,年袁立主演电视剧《玲珑女》都取景和孚漾。是江南水乡重镇。

水乡特色明显。和孚系太湖流域,镇域地势平坦,湖荡密布。霅溪,运河,横溪,龙溪四方之水汇聚于和孚漾。全镇区域众多河川汇集。水系发达,很少有古镇匹敌。

霅溪一:自德清县前曰北流水。至江子汇而合,直北至会溪亭(菱湖)會运河过湖趺漾经骆驼桥出湖州临湖门北经毘山入于太湖。《吴兴志》《寰宇纪旧图》《统记》所载并同。

《唐韵》:霅水众流之声,霅霅然。顾长生三吴土地。

京杭大运河:西南由菱湖而来流抵湖跌漾折而东,经断旦又东经思溪又经双林又东抵乌镇,为南塘,所以界。运河南来之水,自南塘分入运河水。口凡四十有奇,由湖趺漾经钱山漾出黄泥港为一大水口。

一曰横溪:自德清澉山漾入境,西为双林漾,东分一支出菱湖镇与含山塘水会直北,为天花漾,又东受思溪水西合荻港水过湖趺漾即平板溪至钱山漾。(俗称龙溪)

湖跌漾,在县南二十五里,旧编云:广二百顷《吴兴志案》在今一百三十七庄(归安县志光绪版)

和孚镇周边漾塘:山前漾,长超山南。崔家漾,並板漾,扛义漾,草田漾,天花漾,小溪漾,李墅漾,陈塔漾,(康家漾),天花漾。东泊漾,在县东南三十四里。后庄漾,在县西南三十四里。重兆漾,在县东南三十六里。土山漾,在县东南三十六里。罗田漾,唐家漾(安息漾),双福漾,在县东南十五里潞村。钱山漾,在县南六里,今一百二十二庄,西与乌程界。(明成化府志载)是和孚水乡古镇一道特色风景线。

小桥流水渔舟文化。据《归安县志》载,和孚镇(含镇区域各地)历史上曾建有桥宋元明清各时期古桥近百座。尤其是袁家汇古镇荻港古镇居多,较负盛名的,袁家汇集镇现在保存完好的有开禧桥、五旺桥、青云桥、利济桥、兴隆桥、保安桥、中兴桥等。袁家汇古镇河多桥多,市河袁家港穿镇而过,有袁家港东港,山西港,北港,寺院桥港,北后港等,素有“开窗见河,出门过桥”之说。水产捕捞与养殖业,是和孚水乡古镇一幅农、渔、舟的特色风景画。外荡水面,或连家渔船和捕鱼小船(古称舴艋船)悠扬波上,或据水设网、编苇为簖,捕捉天然鱼虾,风朝雨暮;内荡水面,“桑基鱼塘”与“池鱼混养”,青、草鱼“双带头”,鲢、鳙、鲤、鳊、鲫“五跟上”等传统淡水鱼养殖,村村可见。直至21世纪的今天,淡水鱼生产仍然是和孚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为例,全镇淡水鱼总产量在吨。

蚕桑丝绸商埠文化享世。在中国的传统丝织品中,绫、罗、绸、缎,绫居首位。湖丝文化源远流长,东汉时就有“吴绫蜀锦”之称,从新石器时代起和孚绫绢丝织品就出现,近在尺寸钱山漾遗址足可证明。随着我国外贸的发展,和孚丝绸自南宋起已远销日本、韩国等地。至明嘉靖年间起,和孚已成为拥有上百家家以织绸制丝为业的集镇。民国初袁家汇大实业家钟飞滨(-)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在苏州开织布厂和库储运业。古镇沿河埠而建的商家店铺,大多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些店铺屋檐外伸,形成了一条多米长的廊街。廊街内外皆是商店及阁楼,经营的商家,较知名的有:尊德堂丝庄、宋三顺绸庄、恒达昶布行、永增祥布店及百货、锦祥春绸缎行、祥和布店、陈九璋布店、凤阳茶楼:水产鱼行和青菓行多家。镇内有:钟家的大米行、谈五圆米行;新纪元酒坊、吉昌酒酱坊、孙万顺酒坊(年产白酒:10万担)南潯、织里、晟舍商家纷纷前来批货。有:申泰、正泰南北货批发店、李顺和杂货店:徐天和染坊、孙炳如油坊、章大兴豆腐坊。有茶楼:香飘彩云楼、二腋生风楼、春风习习楼、冰心玉壶楼;酒家:周春園、霜和雪、丹桂亭和荣乐春。药店有:百乐堂、泰元堂、天成号、登云堂、採石堂、春至堂等。中医内科有名医:夏末龙及弟子孙心如,中医外科:谈乐山、吴坤元、朱竹安等名医就诊。目前,和孚镇打造丝绸小镇,全镇有大小厂30余家,年产量在余万米,销售收入近1个亿。

书画文化普及与收藏。和孚有着其自身特色的书画文化。历史上,和孚出过不少书画家,有晚清书画家韩佩荪,与吴昌硕、吴湖帆齐名,誉称吴兴三杰。书画家吴个钝,上海美专潘天寿大师的嫡传弟子。书画家朱宣,吴澡雪嫡传弟子,吴昌硕的再传弟子。书法家孙树民,军旅书法家。和孚境内书画家及爱好者不乏其人。书画收藏家钟飞滨,收藏了大量历史名人作品,有唐伯虎的画,吴昌硕的书法楹联--上联:“太傅溯家风,耕读相传,奕叶箕裘承厚德”,清末名臣陈宝

琛的提联--识文:邃馆来风清檐驻月,丹墀聚叶镂槛飞花。

款识:飞滨仁兄属。陈宝琛。钤印:臣陈宝琛(朱) 太保之章(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吴徵的画作--款识:飞滨仁兄大人雅正,己酉中秋前三日,徵。钤印:吴徵书画、春辉外史。

近现代著名书法家、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并摄行临时执政胡惟德的题词等珍贵历史文物。

由于水乡古镇有着深厚有文化底蕴,和孚也是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十分荟萃的地方。

二、和孚漾畔袁家汇古镇(含和孚镇各地)的本土人文精神

袁家汇现存古桥和古宅

1、利济桥,俗称总管桥,袁家汇古镇(和孚古村)总管庙旁。袁家港南北市河的北端,清道光十七年(年)重建。

附照片

2、开禧桥,俗称袁家桥,袁家汇古镇(和孚古村)泉生路,袁家汇市河(袁家港)东端,东西向,三孔石梁桥,据传南宋开禧年间建,清重建。

桥下袁家港市河戏水中的一群麻鸭悠哉悠哉

3、青云桥,袁家汇(和孚古村)中心南北向市河(俗称东港)中段,清重建。桥联是“山脉东回联一线,水形北注砥千秋。”桥里桥画面:对岸是利济桥和总管堂一字排开。坐在桥南的河塢头上,最有趣的是可以看桥里桥,青云桥的桥拱和倒影成了最完美的画框,透过它,可以看对面的利济桥和总管堂及其在水中荡漾的倒影。附图

4、五旺桥(又称五汇桥),袁家汇(和孚古村)东西向市河(袁家港)的西端的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明隆庆年间建,清乾隆年间重修。附照片

5、兴隆桥,袁家汇(和孚古村)金旺里小河上,单孔石拱桥,清乾隆年间建。附照片

6、中兴桥,袁家汇(和孚古村)东西向市河(袁家港)的东段的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清道光年间建。

7、兴隆高桥,袁家汇(和孚古村)慎家港,单孔石拱桥,清光绪年间建

8、保安桥,俗称吴家桥,袁家汇(和孚古村)山西港西。三孔石梁板桥。民国三年(年)建。

9、柏板桥,袁家汇(和孚古村)东西向市河(袁家港)的中段,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梁板桥,原为柏树板铺就桥面,故为此名。现为水泥平桥。

柏板桥旁的袁家汇钟宅的河埠、石垹岸

袁家汇钟宅内景

柏板桥旁的古街--潭前街与史家潭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和孚(袁家汇)本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统人文现象(或者可以称之为人文精神)值得研究。

(一)利济,互助。即同舟共济的思想。自古以来,和孚人民崇拜总管神。和孚独有的风俗农历二四节祭总管)。

图为:和孚镇袁家汇的总管庙与利济桥

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四.便是隆重的盛大庙会。人民为祈愿:风调雨顺、人口太平、百业兴旺、五谷丰登,个个兴高釆烈,欢欣鼓舞舞起了青、黄双龙共舞的传统“舞百叶龙”。有乐队表演,名称:有“抬老爷”、有“游市街”、有“抢轿子”、有“拜香师”、有“扮台角”、“走地戏”、“立高跷”、“舞狮子”、“走马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整个队伍,从东首龙头山至镇西的五旺桥,足有千米之长.缓缓游转全镇,一路所经之处家家户户大门敞开,摆放供桌,点上香烛,置供品糖果之类,家中男主人自家门口燃鞭炮以示迎接。到晚上,还观看“夜灯会”,市井盛况,灯火辉煌-----

庙会始于明朝,延续于清朝、民国时期乃至今,民国时期尤盛。湖州和孚镇境内有三座总管庙:即位于袁家汇、荻港、陈塔、东泊等地。

古籍上有关“总管老爷”,最早记载总管神“金总管”的是明正德《姑苏志》卷二七:“坛庙上·总管庙”。“在苏台乡真丰里。神汴人,姓金。初有二十相公,名和,随驾南渡,侨于吴,殁而为神。其子曰细,第八,为太尉者,理宗朝尝显灵异,遂封灵佑侯。灵佑之子名昌,第十四,初封总管,再进封,昌为洪济侯,元七为利济侯。死后在冥界为现世百姓显现出“灵异”,对漕河两运有所助益,因此成神获得封号。

明朝万历《常熟私志》卷一零“叙族·晏林朱氏”也记载了一则有关“金总管”显灵的传说。昆山现存最早的明嘉靖《昆山县志》卷三“坛庙”中,可以确实找到总管以及金氏的相关记载:“在景德寺东。谨按总管金姓名昌,其子名员七,殁皆为神。元至正间阴翊海运,俱封总管。今子孙尚在,自当祀之,非小民所宜滥祭也。

据《苏州府志》之“金泽村记”记载:金总管老爷为开封人,叫金元七,又名金岳文,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后来他晋升为随粮官,管理国家征收粮食,调送皇粮到各省市。因为征收、调送、护卫皇粮有功,受到朝廷嘉奖,人们称他为“随粮王”。故朝廷敕赐,他死后立庙祭祀,封为“总管神”。

而另外一位总管老爷被称为“都天安乐王金公大神”,叫金七,原名金守智、字湖泉,金冠之子。因为他在金氏七世孙中排行第七位,故又名“七房公”,祖籍常熟西乡金家村(现属张家港市金村)。明嘉靖三十七年(年)元宵节,倭寇从湖泾坝上岸,来犯金村一带,金七率领民团防范反击,与部下三勇士穿彩衣,面涂朱黑色,装作天神狞鬼搏杀。来犯倭寇大惊失色,误以为神灵显现,无心再战而逃。这年农历四月八日,大股倭寇再次来犯金村,金七用同样的办法与倭寇作战,终被对方识破天机,率部力战身亡。因保一方平安有功,朝廷下旨立庙封祭,封为总管,立庙飨祀,谥号"安乐王″。部下三勇士封为″三相公″,阵亡兵勇封为"伤司″。而供奉这位常熟籍“安乐王”金总管的最大的庙宇位于常熟大东门外海虞桥堍。

至于和孚袁家汇总管庙会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查无史籍。但一直流传至今。本人推测有三种可能:其一是金元七总管老爷的生日,其二是祭日(殉难日),其三是是皇帝封总管神或护国随粮王或利济侯或都天安乐王的加封之日。自古至今庙会弘扬总管老爷的利济精神始终是不变的主题。也成了新时代传承与发扬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己救人的美德

(二)崇文。鼓励读书,尊重教育,崇尚文化,袁家汇古镇书香门第甚多,大的堂名有钟家寧远堂,袁家崇德堂、敦德堂,韩家振聲堂,孙家穗珠堂,郑家宝芝堂、凤鸣堂,陈家啟德堂,吴家存德堂,史家尊德堂,费家樂善堂,唐家承志堂,杨家餘慶堂,沈家世本堂、樂古堂、四知堂等等。境内早有袁家汇私塾,民国初袁家汇在和孚寺院内建有和孚国民完全小学,推行新式教育。时任和孚镇镇长:陈时清兼任“和孚国民完全小学”校长.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sxmjpy.com/bqzd/14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