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养生春三月,艾灸选穴宝典

文章来源:视神经乳头炎   发布时间:2020-12-13 14:23:54   点击数:
 

《黄帝内经》有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也就是说,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

常用艾灸方法

神阙隔姜灸

方法:取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5壮,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神阙隔盐灸

方法:取干净食盐适量,研细填满脐窝,上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施灸。最好与神阙穴隔姜灸配合使用,以防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

神阙悬灸

方法:点燃艾条的一段,距离脐中约3-5厘米,灸10-15分钟,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宜,操作时谨慎,切勿烫伤皮肤。

春天灸肝经,养肝血,除春困

我们可以用手按压肝经上的穴位,你会发现诸多的疼点。说明经络堵塞,或因怒气、或因血淤,这与个人一生的性情状况有关。肝经可以每天艾灸2到3个穴位从上到下,时间每个穴位15分钟,起初可10分钟左右。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穴位:

行间穴

取穴:第一、二脚趾缝纹端。

功效:该穴属火,“主身热”是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疼、面热鼻血、心里烦热、燥咳失眠,肝脏不舒,对生殖器方面也有效果,对痛风的脚踝肿疼也很有奏效。故称“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每天二次强烈刺激,向下按压。

太冲穴

取穴: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

功效:为人身之大穴也。它能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能在身体虚寒时增加温度;能在怒发冲关时泻火入眠;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总之它算肝经上的命门了,所以每天常常揉它二分钟,只有大好,没有不是,坚持数月必见奇效!

期门穴

取穴:位置源自肝脏附近

功效:长期每天坚持刺激,对人体肝脏会有很大的改善。

大敦穴

取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功效:针对气郁不舒的妇科症状,闭经、疼经、崩漏、更年期。男科也有很好的效果。(就是经常多揉、多刺激自己的大拇脚指头,用爱艾灸熏也很好)

中封穴

取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功效:为人体保养精血之要穴,为肝经上的“金穴”它可抑制肝火过旺,利通小便,即“溺窍开则精窍闭”,故是固精之妙法。

曲泉穴

取穴: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功效: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处。它为护膝要穴,还可平压,并适用各种肝虚之症。多揉多收益。疏泄肝气,首取阴包,太冲;健补脾胃,一般会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春季养阳

适用于春季常出现的:头晕目眩、腰酸背痛、胃寒腹胀、手脚发麻、下肢水肿及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临床用之,每每效验。

灸头部(百会穴)

方法:点燃艾条,以旋灸法对准百会穴,顺时针逐圈向周围旋灸(9圈)至发际处,在逆时针逐渐划圈汇至百会,此为一次,共做8次。

灸两臂(手三阴及三阳经)

方法:按先左后右、先阴经后阳经的顺序,先从左臂内侧腕横纹处起,沿手三阴经(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手少阴心)灸至肩部,吸气,再沿手臂外侧灸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至掌背,呼气,共做16次,然后换右臂,方法同上。

灸胸部(膻中穴)

方法:以飞腾和雀啄相结合的复式灸法,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各灸24圈。然后,沿任脉经下灸至神阙穴。

灸神阙(肚脐孔)

方法:接上法,以脐孔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分9次逐圈向脐孔四周旋灸,上至胸骨下方剑突下,下至耻骨上方;再逆时针逐圈向腹中间回旋灸,回至神阙穴。重复4次。

灸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方法:俯卧位,用点燃的三支艾条排灸,从颈部大椎穴开始,由上至下沿督脉及膀胱经,灸至尾骶骨(长强穴),灸至背部热感或两脚有虫蚁爬般的热感(或凉风感)。

灸臀部(秩边、环跳、会阴)

方法:先左后右,以雀啄灸法各灸9次。

灸两腿(足三阴、足三阳)

方法:两腿分开,脚趾上跷。以排灸法先从大腿外侧(足三阳经)由上至下灸至踝关节,再转至内侧灸至大腿根部,一上一下为一次(类似椭圆形状),左右轮流各灸24次。

灸两脚(涌泉穴)

方法:以重雀啄灸法,先左后右,分别灸两脚涌泉穴,灸至热感沿腿上行为度。

以上方法从语言叙述方面看似复杂,实际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易学,大家不妨尝试做一做,对春季的身体调理很有作用。

更多养生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xmjpy.com/ssjj/1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