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秋冬,如期而至,以山之名,为你而来。宁夏首部向山致敬的大型立体史诗剧《贺兰山盛典》全新升级震撼回归。由古至今,西北大地历经了无数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位于中国版图几何中心的贺兰山,默默见证了一段又一段生命与历史的相遇,如今仍以巍然之势庇佑着宁夏儿女。“万物生贺兰”,跨越万年的动人故事和文化美学重现在山下。年,融合了绝美实景、历史符号、家国情怀的史诗级大型立体沉浸式舞台剧——《贺兰山盛典》,以更强的互动性、更美的视觉效果,更丰富的内容表达,华丽升级,惊艳归来,带给观众一个真实可感的贺兰山传奇。
“史诗大戏”
讲好故事,沉浸式体验观演
一部大戏,首先要讲好故事。《贺兰山盛典》声歌其形,诗言其志,舞画其容,以“贺兰山”作为核心主题意象进行内容构建,整部剧通过“太阳神”穿越万年时空的视角,以大视野、大气魄的站位,勾连历史兴衰、人文风貌、自然资源、新时代画卷等内容,立体呈现贺兰山的多重色彩、气质与内涵,也象征着新时代勤劳勇敢的宁夏人民致力于恢复与重构贺兰山生态的追梦精神。通过《山遇》《山言》《山魂》《山魅》《山颂》五个篇章对贺兰山历史、文明、地理、生态、自然进行探寻,启示人们珍惜与贺兰山的相遇。
“《贺兰山盛典》的创作初心是为满足观众与游客的观赏体验与审美需求,并且以旅游演艺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和人文宣传,既要做到喜闻乐见,又要做到雅俗共赏。”《贺兰山盛典》总导演肖绅明告诉记者,“单一的故事或者表现形式无法讲完、讲全、讲好贺兰山,不如以《贺兰山盛典》作为引导,在观众心里埋一个种子,可能它是生命、美好、寻找、守护、敬畏、感激、爱与梦......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种子,观剧结束后带着它,再去看看这座山、这片土地、这里的人们和故事。让观众留下来,走进去。”
事实证明,只要故事丰满,观众就会产生情感共鸣。一幕戏中,岩羊精灵救赎了众人,太阳神驱散了雪暴,众生百相重现生机,贺兰山恢复了昔日美好。而隔舞台相望的观众们早已沉浸其中,为之动容。
“今朝入画”
用好效果,还原西部之风雅
在文旅演艺中,场景视听的美和内容故事的抓心同样重要。在以各时代大背景为串联的《贺兰山盛典》中,“西部美学”贯穿全剧。整场大戏,人们置身于一个“敞开式”的大舞台之上,有河水潺潺、有熊熊烈火、有光影流转、有舞姿婆娑,让人挪不开眼睛,生怕错过了那一丝一毫。
专业级的舞蹈与戏剧相结合,声光电、影像、机械、杂技穿插其间推动辅助情节,将视觉冲击点安排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把音乐作为情感的外化,同时运用大量的民族配器又结合现代创作的理念,让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悦耳动听,更能沉浸其间。
“《贺兰山盛典》所呈现的舞台效果都基于内容,以形式服务于内容为根本。我们选择了多种国内顶尖的舞台剧效果,特别是最新的冰屏和筒纱技术的运用,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四季变化和角色的情感递进。重新解构贺兰山在不同情节中的呈现,让观众有三重视觉更替: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从而达到团队对审美的哲学思考。再通过冬夏秋后又一春的时间设定和情境变幻,让观众在60分钟内,感受时间在贺兰山上留下的痕迹。”制作团队充分利用了剧院各个角落,呈现效果精致多变。导演肖绅明还透露了一个亮点,为了推出当地葡萄酒的文化和产品输出,《山魅》中着重突出“水缸秀”为葡萄美酒夜光杯之象。最后打破传统的字幕解析和情节介绍,化为诗句泼墨于冰屏之上,蕴含着中国古典审美。
“提档升级”
做好典范,打造文旅大IP
为填补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演艺的空白,贺兰山·漫葡小镇3年前就斥资1.5亿元开启了《贺兰山盛典》这个“宏大工程”,其间历经波折、困难颇多,但观众的热情反馈,让董事长曹培觉得“不后悔,一切都值得”。作为一位年轻的宁夏企业家,他心怀社会责任,始终 “给一座山做大型室内剧,《贺兰山盛典》目前在国内首屈一指。”该剧总策划唐荣尧发自内心感到高兴:“这部剧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宁夏大型室内文旅演艺内涵,并为推动宁夏全域旅游特别是银川市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禀赋是底气、也是方向。《贺兰山盛典》聚焦深挖了贺兰山独有的文化特色底蕴和文旅资源核心价值,进一步丰富了小镇乃至整个银川的旅游产业形态和内涵,构成了丰富多元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也成为了银川一张新的地标名片,为宁夏文旅大IP的打造树立了典范。
文旅是极具“柔性”的产业,贺兰山·漫葡小镇正在全力推动“文旅+”多元产业的嫁接融合,新业态、新场景、新成果蓄势待发、蓬勃生长,不仅提升了文旅影响力、精神力,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和向往。来到贺兰山·漫葡小镇,人们不仅可以泡温泉、吃美食、品美酒、看展览、住民宿,还能一览贺兰山历史脉络中的光华璀璨,用好的“宁夏故事”带人们以全新的体验通过全新的角度,重新“走进”美丽新宁夏。(转自宁夏日报记者姜盼)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