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汉语言学家余嘉锡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满江红怒发冲冠》并非岳飞所作,而是后人托岳飞之名的伪作,这是学界首次质疑《满江红》的真伪。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这个队伍,如著名学者饶宗颐、夏承焘、钱钟书等人。那《满江红》究竟是不是岳飞所作呢?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民族英雄岳飞所作。它上片抒发了岳飞对山河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下片则是岳飞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全词激昂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英雄之气。
但著名汉学家余嘉锡却认为这首词并非为岳飞所作,而是后人托岳飞之名的伪作。理由有两个,一是这首词这么脍炙人口,为什么没有收入岳飞的集子中。二是这首词为什么在岳飞死后四百年间从没有出现过?
岳飞遇害后,其孙岳珂整理岳飞的作品,并编纂《岳王家集》,但书中并没有《满江红怒发冲冠》,但却有岳飞的另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直到明嘉靖十五年,这首词才首次出现在徐阶为岳飞编的《岳武穆遗文》中,此时距离岳飞遇害已经过去了年。
余嘉锡的意见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响应,近代学界泰斗饶宗颐就支持这一观点。并且经过他的考证,将该词出现的年代提前到了明景泰八年,一下子提前了79年。同时,他认为这首词的真正作者可能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是于谦经夺门之变后,在狱中托岳飞之名所作,其实是为表明自己的心志。
此后,关于这首词是否为岳飞所作就引起了激烈争论。著名学者钱钟书、夏承焘等人都支持伪作一说。钱钟书认为,这首词是明朝不知名的词人采用集句的方式创作的。
比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是化用了胡世将的“空指冲冠发,把栏杆拍遍,中天独对明月”。另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则出自南宋僧人晻庵的“须知世事多翻覆,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
而那句著名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出自元代杂剧《女冠子》,原词为: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
两首词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著名词学家唐圭璋则认为,宋代词话不见于宋代载籍而见于明代载籍的甚多。因为很多是私人藏书,自己视为珍宝,不肯轻易示人。岳珂没有收录,不代表没有,怎么能证明《女冠子》不是抄的《满江红》呢?毕竟岳飞在前而《女冠子》在后。
著名学者夏承焘教授则从词中考证,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所作。比如“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夏教授认为贺兰山在西北宁夏,岳飞的目标是东北的黄龙府,方位根本不同。并且岳飞的敌人不是匈奴,为什么“笑谈渴饮匈奴血”,而不是笑谈渴饮金奴血?
这位教授的话实在让人不敢苟同。难道他不知道贺兰山、匈奴血都是虚指吗?是泛指北方胡人和游牧民族。唐诗中还有以汉代唐的习惯,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旆帜满阴山”,这其中的汉都是指的唐朝。如果贺兰山、匈奴血都是实指,那恐怕这词作者只能是霍去病了。
而且这位教授对地理也缺乏了解。词中的贺兰山或许不是宁夏的贺兰山,而是河北邯郸附近的贺兰山。岳飞曾在此处与金军交战,附近还有岳飞当年驻军的岳城。
作为专家学者,不应该“惟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这首词是不是伪作,都不需要多方考证,多读上几遍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高怀致远,都能接触到岳飞的胸襟气魄。这绝不是随便一个什么词人就能写得出来的。更不能因为它几百年没出现就认为它是伪作。
其实今天再争论这首词是否为岳飞所作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一千多年来,词中的爱国情怀已经和岳飞的英雄形象不可分割了,《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他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谁也抹杀不掉的。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