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疫苗事件在医药圈和朋友圈持续发酵。事件起初是因为长春长生企业的一个批次的狂犬疫苗出了问题,紧接着又爆出长春长生及武汉生物的2个批次的高达65万支百白破疫苗也存在效价指标不合格的问题。该事件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甚至是恐慌,为此我们从BMJBestPractice临床实践中选取了有关这两种疫苗的知识,为大家带来权威、专业的科普。
BMJBestPractice临床实践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关于狂犬病、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等传染病的最新预防和诊断流程及详细分组治疗方案,供您在临床诊疗及科普中应用。
什么是狂犬病?暴露后如何治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各种负链RNA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人类通常在被已感染的动物(包括蝙蝠、狐狸、浣熊、豺狼和猫鼬)咬伤后染上狂犬病。非咬伤也可传播病毒,如被动物抓伤、被动物舔舐开放的伤口或黏膜等。
虽然偶有报道狂犬病幸存者,但目前仍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也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被患病动物咬伤后,预防性伤口清洗、免疫接种,及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因此,暴露后预防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暴露后预防治疗(Post-exposureprophylaxis,简称PEP)是指在清洁和消毒伤口后,接种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或给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非必需,视情况而定)。PEP非常有效,对于有明确或疑似暴露史的无症状患者,无论距离病毒暴露多久时间,均应采取该措施。
国际推荐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方法
美国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肌肉注射疫苗,且必须在正确的部位注射,成人为三角肌,儿童为大腿前外侧。禁止臀部注射。病毒暴露后尽快予以第一剂注射。其他几剂分别在首剂给药后的第3、7和14天注射(推荐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在第28天再注射一剂)。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肌内注射(5剂或2-1-1剂)或皮内注射(2个部位)接种方案。皮内注射接种方案是农村地区或疫苗供应不足地区的首选接种方案,因为此方案所需疫苗量较少,可降低疫苗成本。
较为严重的暴露,缝合之前还需要在伤口处注射人类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umanrabiesimmunoglobulin,hRIG)。
如果患者曾经接种过狂犬病疫苗并再次暴露,仍然需要暴露后预防,但方案可调整。清洗伤口并立即予以第一剂免疫治疗,3天后注射第二剂。WHO也推荐4个部位皮内注射接种方案。不需要使用人类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
通常狂犬病患者生存期不超过症状出现后18天,即使在有现代急救抢救的情况下仍是如此。所以在暴露或疑似暴露后,狂犬病疫苗真的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对许多患者来讲,即使是并不严重的暴露,都会打狂犬疫苗求“心安”,不曾想,现在“心安”却变成了“提心吊胆”。
什么是“百白破”?
“百白破“的全名为无细胞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和疫苗(简称DTaP,D=白喉,T=破伤风,aP=无细胞百日咳)。百白破疫苗是一类(免费)疫苗,用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比较危重的疾病,在我国是必须接种的疫苗。
百白破疫苗预防典型百日咳的效力约85%,预防儿童破伤风的保护效力为80-%。百白破疫苗对白喉的保护效果较好,接种3剂次以上的疫苗预防白喉的保护效力约为95%。百日咳是一种以剧烈性咳嗽为特征的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博德特氏菌是典型的致病菌。疾病初期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流泪、流涕、干咳等。而后咳嗽加重,渐渐转变成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吸气时鸡鸣音是幼儿患者特有的典型症状。若未经治疗,患者感染可持续数周。
常规疫苗接种是完全可以预防该病的,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百日咳年发病率在/10万-/10万。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年将百白破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百白破疫苗普遍使用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8年以来,全国百日咳报告发病率控制在0.5/10万以下*。
白喉是上呼吸道疾病,特点是咽喉痛、低热和覆盖扁桃体以及咽、喉和鼻黏膜的假膜。少数情况下,眼睛、耳朵或生殖道黏膜可能会受到影响。该病由产外毒素的白喉杆菌菌株引起。偶尔也可以由其他产白喉毒素棒状杆菌引起。这些毒素会导致组织坏死和假膜形成。毒素也会引起心肌炎和末梢神经炎等严重并发症。接种含有白喉类毒素的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7年至今,全国无白喉病例报告。
破伤风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综合征,表现为强直性肌肉痉挛和反射亢进,由一种革兰氏阳性产芽孢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梭状牙胞杆菌的外毒素引起。接种破伤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可预防破伤风。大多数情况下,在适当时间间隔,肌内注射5剂量疫苗可实现终生免疫。
*数据来自中国疾控中心